摘 要:为缓解土壤酸化进程,保障耕地综合产能,2018-2022年,浙江省遴选了土壤酸化(pH值<5.5)比较严重的区域开展试点县酸化耕地治理,如杭州市临安区、乐清市、长兴县等地。本文从酸化耕地降酸提质效果、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技术模式迭代升级、农户用地养地治酸意愿变强等方面阐述了4年来浙江省开展土壤酸化治理试点所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和成果,耕地酸化现象得到有效缓解,试点工作集成了多套土壤酸化综合治理技术模式及典型案例,同时对土壤酸化治理试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和建议,以期为我国南方酸化耕地治理与防治提供参考。关键词:耕地酸化耕地治理;试点;综合技术模式;对策建议;浙江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当前,全国乃至全球耕地质量总体状况不容乐观,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显示,全球三分之一的耕地发生退化,作物减产高达50%;2019年统计显示,我国中低等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68.8%。浙江省地处亚热带红壤区域,由于酸雨沉降、施肥不合理、耕作不科学等原因,土壤酸化呈面积逐年增大、程度逐渐加深的趋势。为缓解土壤酸化进程,保障耕地综合产能,2018-2022年,浙江省遴选了土壤酸化(pH值<5.5)比较严重的区域,如杭州市临安区、乐清市、长兴县等地,开展酸化耕地治理试点县建设,耕地酸化现象得以缓解,并集成多套土壤酸化综合治理技术模式及典型案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我国南方酸化耕地治理与防治提供参考。1 浙江耕地质量与酸化现状浙江省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全省耕地面积1942.3万亩(浙江省自然资源厅2021年变更调查数据),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3.67等,比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大约高1个等级。省域中低等级(四至十等)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半数以上,普遍存在“酸、瘦、黏、板”等多重问题,酸化土壤(pH值<5.5)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48.6%。土壤酸化导致土壤养分失衡、铝锰毒害、生物多样性降低,引发作物减产、品质下降、重金属超标等系列问题,影响土壤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展酸化耕地治理,遏制土壤酸化进程势在必行。2 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以解决耕地土壤“酸、瘦、板、黏”等问题为导向,以缓解土壤酸化进程、提升耕地地力、推进耕地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从2018年开始,浙江省在杭州市临安区、乐清市、长兴县、浦江县、衢州市衢江区、常山县、缙云县等土壤酸化现象比较严重的区域,多点多地开展土壤酸化治理试点县建设,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研发治理新技术,进行新产品试验与示范,集成多套酸化耕地综合治理技术模式。酸化土壤(pH值<5.5)经过4年连续综合治理,在酸化耕地降酸提质显著、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技术模式迭代升级、增强农户用地养地治酸意愿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2.1 酸化耕地降酸提质显著一是土壤酸度降低,酸化耕地治理项目实施区域的土壤pH值由项目实施前的5.03提高到5.97,达到了“土壤pH值平均增加0.5个单位”的预期目标。二是耕地质量提升,酸化耕地治理区耕地质量等级平均值从实施前的4.26等提升至3.64等,提升了0.62个等级,达到了“耕地质量提升0.5个等级”的预期目标。2.2 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酸化治理实施区域水稻亩均增产6.80%~13.61%,亩均增收100~200元;番薯增产15%,亩均增收345元;一级芦笋比例增加6.8%,亩均增收达200元左右;葡萄甜度与VC含量增加,每kg优质优价提高0.4~0.8元。此外,酸化治理技术还有效阻控了Cd向水稻转移,降低稻米Cd含量,实现了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2.3 技术模式持续迭代升级突破传统单纯依靠施用生石灰治理酸化土壤的技术模式,统筹酸化治理和耕地质量提升,应用土壤调理剂、炭基肥、有机肥等开展土壤酸化预防、阻控和治理试验示范,集成推广“土壤调理剂(石灰类物质)+有机肥(商品有机肥、绿肥、秸秆还田)+X(配方肥)”的酸化耕地治理综合技术模式;综合考虑酸化程度和作物种植种类,分作物集成酸化耕地治理技术模式。集成酸化耕地综合治理技术模式5套,累计建设酸化耕地治理千亩以上集中连片综合治理试点核心区30个,其中粮食作物17个,芦笋、菜瓜果、葡萄、茶园、雷竹等作物13个,构建了切实有效、适宜推广的酸化综合治理技术模式体系。2.4 用地养地理念深入人心以国家酸化耕地治理项目为依托,
修图美工建立酸化耕地治理千亩示范区30个,召开省级酸化耕地治理现场观摩会、技术培训会2次,市级酸化耕地治理技术培训会24次,培训人员2545人次,项目惠及人口2916户、新型经营主体1713家。项目实施的典型经验、技术模式、主要做法在农民日报、浙江新闻等媒介上广泛宣传,营造了酸化耕地治理、耕地质量提升的良好社会氛围。从面上调查情况看,农民普遍认可现行推广的技术模式,也逐步认识到酸化耕地治理的重要性,耕地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规模种植主体自觉应用治酸技术的可能性高于分散经营的农户。3 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3.1 资金支持力度不足浙江省酸化耕地数量巨大且普遍存在“酸、瘦、黏、板”等多重问题,酸化治理所需资金较大,但地方财政资金扶持有限,同时,受制于流转年限的影响,规模种植主体和散户主动投入开展治酸的规模有待进一步提高,大面积推广应用仍存在一定难度。对策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资金规模,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撬动政策性金融资本投入,形成多方工作合力,充分调动酸化治理的积极性。3.2 项目实施周期过短酸化耕地治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并受到农时限制。目前,浙江省酸化耕地治理多集中在冬闲、早春两季,资金下拨、方案下达较迟易错失农时,难以完成本年度项目实施任务,导致无法全面呈现项目实施情况,也给项目承担单位的考核造成较大压力。对策建议:调整项目进度、资金下拨、方案下达的时间,与生产实际周期吻合,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保障。3.3 数据整合提升不够酸化耕地治理工作实施4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原始数据,但大部分数据仅停留在数字表面,对数据的挖掘和整合力度不够,无法为重大决策提供技术参考和决策依据。对策建议:强化对基础数据的监测和耕地质量调查评价及田间试验数据的挖掘利用,加快数据成果转化为酸化治理技术模式并进一步延伸至相应治酸产品,推动酸化治理工作提质增效。4 耕地质量提升创新性对策的几点建议4.1 构建多层次资金保障体系建议国家、省、县三级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开展酸化治理等耕地质量提升试验示范,集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典型经验等;发挥金融的杠杆作用,调动生产主体、社会资本共同参与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2 构建齐抓共管长效机制一是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纳入各级政府考核内容,压实地方责任,推动各级地方政府出台政策,推进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工作;二是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考核内容,以“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工作为契机,协同推进耕地质量提升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面积不减少、地力不下降、产能有提升。4.3 持续提升农户用地养地意愿一是探索开展耕地地力保险制度,以持续提升土壤肥力水平为核心,正向激励农户开展耕地质量保护,进一步激发农业主体耕地保护自觉性;二是大力宣传耕地质量培育的重要意义,营造种地养地的良好氛围,提高农民自主开展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的积极性;通过开展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集中展示耕地质量建设技术模式,提升农民耕地质量培育的专业能力和操作水平。4.4 强化技术创新与储备
依托浙江省“三农九方”科技力量,认真总结近年来实施的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技术模式,集成推广关键技术;针对土壤酸化、养分失衡、耕层破坏等突出问题,在科技项目支撑下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的协同攻关修图美工,为全国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工作提供浙江经验。
修图美工作 者:季卫英,汪 洁,黄苏庆,刘晓霞单 位:浙江省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总站《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3年第9期(总第243期)
声明:近期发现多起假冒本编辑部名义向作者索要审稿费事件。编辑部不会向作者打电话索要审稿费。编辑部只有一个对公账号,请作者不要向其他银行帐号汇款,以免受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联系方式:451255985@qq.com,进行删除。